GB/T 42635-2023《空间用锂离子蓄电池通用规范》是我国为规范航天器中锂离子蓄电池的设计、制造、试验、验收等全过程所制定的重要国家推荐性标准。该标准由全国宇航技术及其应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425)归口,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等单位共同起草,于2023年5月23日发布,2023年9月1日正式实施。此标准的发布,标志着我国空间电源系统标准化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填补了高性能、高可靠性空间锂电池的通用技术规范空白。
GB/T 42635-2023适用于以锂离子蓄电池为核心储能单元的航天器,包括但不限于:
地球同步轨道卫星(GEO)
低轨道卫星(LEO)
中高轨道导航卫星(如北斗系统)
空间站、空间实验平台
深空探测器、月球/火星车等
这些空间飞行器通常具有寿命周期长、环境恶劣、失效后无法维护等特点,对电池系统的可靠性、安全性、寿命和环境适应性要求极高。GB/T 42635-2023正是为了应对这些挑战而制定。
标准明确了空间用锂电池的材料选择要求,需使用航天级锂电芯,具备优异的比能量、循环寿命和热稳定性。外壳应选用轻质高强度金属或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密封性和抗辐射能力。
BMS系统应具备多重保护功能,如过充、过放、短路、过流、过温等控制,同时具备数据记录、故障诊断、遥测接口、放电均衡等特性。
标准规定了锂离子蓄电池的关键性能参数,如:
额定容量偏差不应超过±5%
能量效率不低于90%
自放电率小于3%/月(25℃)
工作温度范围通常为–20℃至+60℃,根据任务可扩展至–40℃至+85℃
空间电池在高真空、高低温循环、高能粒子辐射等环境中极易出现热失控或性能衰退,因此标准设定了严格的安全指标和试验方法:
热滥用测试:无起火、爆炸现象
外部短路测试:需自动切断,保持结构完整
过充过放试验:系统应能恢复,电芯无泄漏、冒烟、鼓胀
真空加热与冷启动试验:应能正常启动并稳定运行
为验证电池系统在空间复杂环境下的适应能力,标准详细列出了多项环境试验:
振动试验(模拟火箭发射阶段)
热真空试验(模拟轨道工况)
高加速寿命试验(循环寿命评估)
辐射照射试验(模拟空间辐射)
冲击试验(适应火箭分离段)
冷热冲击循环试验
所有试验均需在规定的安全边界内运行,验证电池的长期稳定性和可靠性。
标准规定了空间锂电池的检验分类:
型式试验(鉴定试验):适用于新型号、新结构、新材料或重大更改后的产品;
出厂试验:对每一批电池进行出厂前的合格性验证;
质量一致性试验:对批量产品进行抽样检验,确保批次间产品一致性。
此外,标准还规定了电池的包装、运输(需满足UN 38.3)、贮存(应在通风、干燥、温度20±5℃环境)等要求。
技术规范统一化:GB/T 42635-2023为空间锂电池提供了完整的设计—制造—试验—验收链条上的通用技术框架,解决了过去不同单位技术指标不统一、可靠性参差不齐等问题。
提升工程应用能力:标准为未来航天工程、深空探测、商业卫星等领域的高密度电源提供重要依据,助力国产空间电池批量化、可靠化发展。
对标国际先进:本标准在参考NASA、ESA(欧洲航天局)等航天标准基础上,结合我国航天实际形成,可与国际标准(如MIL-PRF-32383、IEC 62660)接轨,增强了我国电池企业进入国际空间电源市场的竞争力。
GB/T 42635-2023不仅是我国空间用锂电池行业的重要技术规范,更是推动我国空间能源自主可控、保障航天任务成功的关键支撑。随着空间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商业航天的兴起,未来该标准也有望根据固态电池、高能锂硫电池等新技术进行修订和拓展,以持续支撑我国在空间能源领域的领先地位。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