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41704-2022《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检测方法 磁性异物含量和残余碱含量的测定》是我国为提高锂电池原材料质量,保障电池性能和安全性而制定的一项关键性推荐国家标准。本标准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归口,全国有色金属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织编写,于2022年10月12日发布,自2023年2月1日起正式实施。
随着锂离子电池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消费电子和航空航天等高技术产业,对其性能和安全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正极材料作为锂电池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杂质含量直接影响电池的导电性、安全性和寿命。特别是磁性异物和残余碱的存在,是导致电池内部短路、自放电率升高、电化学性能下降甚至热失控的重要诱因。因此,为保证电池的整体质量,有必要对正极材料中的磁性异物和残余碱进行严格控制和标准化检测。
本标准适用于各种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等)中磁性异物含量和残余碱(如碳酸锂、氢氧化锂等)的测定。它为材料供应商、锂电池制造企业和第三方检测机构提供了统一、可比对的检测依据,有助于统一产品质量判定标准。
1. 磁性异物含量的测定:
该部分规定了使用磁棒分离法结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OES)进行检测的技术路线。具体流程包括:
使用磁感应强度不低于0.5 T 的磁棒从样品中分离出磁性异物;
清洗后进行消解;
利用ICP-OES对消解液进行金属元素分析(如Fe、Cr、Ni等),并通过质量换算确定磁性异物总量(μg/kg)。
2. 残余碱含量的测定:
残余碱(如LiOH、Li₂CO₃)的含量采用酸碱中和滴定法进行测定,步骤包括:
将样品加入水中并超声分散;
加入酚酞或甲基橙等指示剂;
用标准盐酸溶液滴定;
通过计算滴定消耗量,得出样品中碱的质量分数(范围为0.001%~2.5%)。
GB/T 41704-2022的实施为锂电材料行业树立了技术标杆,具体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规范生产工艺: 企业可据此优化烧结温度、洗涤流程、分选工艺等环节,控制材料洁净度。
提升电池一致性: 控制磁性异物和碱性残留有助于提升批量电池的循环一致性、倍率性能及储存稳定性。
保障终端安全性: 降低电池内部短路、自放电及热失控的风险,从根源上保障新能源汽车及储能系统的安全。
促进行业国际接轨: 借鉴国际先进检测方法,提升国内锂电材料检测技术水平,有利于增强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锂离子电池产业作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原材料质量控制尤为关键。GB/T 41704-2022的出台不仅填补了国内在正极材料杂质控制方面标准的空白,还将推动锂电材料质量检测体系的完善与产业链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企业应高度重视该标准的贯彻执行,积极建立内部检测能力,或通过第三方检测机构验证质量,确保产品符合高安全性、高一致性的发展要求。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