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4500m深度等级载人潜水器使用充油锂离子电池作为唯一动力来源,由两组并联的主电池和两组并联的副电池组成,主电池为潜水器提供动力供电,分别为艏主电池和艉主电池,副电池为潜水器提供仪表供电等,分别为左副电池和右副电池,主电池和副电池的电气原理图如图1所示。
电池组使用的单体电池规格为3.2V/60Ah,每组主电池由两个36串3并电池模块并联而成,额定参数为110V/360Ah,每组副电池为一个8串8并模块,额定参数为24V/480Ah。为了承受深海的高压,电池组放置在带压力补偿结构的充油电池箱内,电池箱体与海水直接接触。
相比于地面使用的电池,由于电池组整体都工作在高压强环境,电池组、电池管理系统(BMS)、熔断器、霍尔传感器、接触器等均需要通过压力考核测试,且电池组和BMS均采用双冗佘设计,提高了系统可靠性。如图2所示,以主电池为例,每一组主电池被放置在一个单独的电池箱内,其36串3并电池模块具体可拆解为四个8串3并模块和一个4串3并模块,模块的基本组成为单体电池。
实际海试时,潜水器主要经历下潜、作业和上浮等过程,电池组在这些过程中工作方式会一直发生变化,这导致电池总电流、电池荷电状态(SOC)及电芯温度有一定的变化规律,而电芯温度对潜水器的使用有直接影响。
1 深海环境锂离子电池工作环境
为了分析电芯温度的变化特点,需要了解电池工作时的环境温度,根据下潜数据来看,环境温度即不同深度下的海水温度主要与深度有关,以SQW020潜次为例,4500m深度以内的海水温度与深度关系曲线如图3所示。
在0~500m,随着深度变大,海水温度急剧降低,从初始温度28℃降低到8℃;在500~1500m,随着深度变大,海水温度仍然呈下降趋势但幅度相比之前要小得多,从8℃降低到2.9℃;1500m深度以外时,海水温度缓慢下降,在2000m深度时,达到最低温度2.5℃;2000m深度以外,海水温度基本保持在2.5℃不变。
设计阶段,在陆上模拟深海压力低温环境进行了不同的试验,主要包括耐压试验和低温试验,耐压试验是在压力筒中模拟深海高压进行充放电循环测试,包括单体电池、电池模块和电池组,放电电流100A,测试结果显示电池组在模拟压强环境下充放电正常,放电容量均满足额定参数且电芯温度始终没有高于试验环境温度15℃以上,完全满足深海环境下的正常使用;低温试验主要测试电池在低温环境下的放电容量,分别针对单体电池和电池组在1.4℃低温环境下进行16.6和100A放电试验,单体电池低温环境下放电容量为63.532Ah,10次电池组放电测试显示容量均满足额定参数,如表1所示。总的来说,地面模拟试验只能分别模拟高压强和低温环境,两种试验显示电池组的放电容量符合设计要求,电池组在高压强低温复合环境下的试验需要在深海环境中进行。
电芯温度还与电池的工作电流有关,以SQW020潜次为例,其艏艉主电池输出电流如图4所示,所有信号均是每0.5s—个采样点。同样地,电池组功率曲线与工作电流曲线一致,艏主电池和艉主电池电流波形基本保持一致,但存在一定差异,其中每组电池最大放电电流达到75A左右,为0.2C放电,低于陆上试验的电流,此时电芯温度本身温度变化较小,加上电池箱中绝缘油的冷却作用和海水低温环境,电芯温度整体呈逐渐下降特点。由于陆上试验压力筒中的水为常温,无明显冷却效果,电芯温度呈上升特点,实际工况下电芯温度与陆上常温压力筒试验结果不同。
2 主电池电芯温度分析
如图5所示,以SQW015潜次艉主电池为例,分析潜水器工作过程中电池温度随深度及电池总电流的变化特点。单体电芯最高温度总体趋势是随着时间下降,初始温度23r,浮出水面时9℃,电池工作电流平均值较小且伴随短时的较大电流(主要集中在下潜和上浮阶段),电芯温度在下潜阶段初期海水温度下降过程中基本不变,后期海水温度达到最低值时有极小幅度的下降,而电芯温度在上浮阶段一直在降低,即使海水温度处于上升过程,出现较大电流负载时,其有一段时间的波动;在电池工作电流平均值较大时(主要集中在作业阶段),由于潜水器各种负载如液压源、海水菜、推进器等均在工作,电芯温度总体呈缓慢下降但伴随剧烈波动的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出,电池组在深海环境工作时不需要采取额外的温控措施。
图6为艏艉主电池各一个电池模块的单体电芯最高温度曲线,可以看出,两个模块的电芯温度总体都是呈下降趋势,但艉主电池的温度一直略高于艏主电池,这说明在实际工作时,两组并联的主电池组负荷有区别,并不是完全对半分,这导致其总电流不同,即电芯温度也不一样。
不同潜次下艉主电池电流、电芯温度与海水温度的曲线如图7所示,电池的工作电流对其电芯温度有较大影响,相比于其它潜次,SQW020潜次电池电流在作业阶段即海水温度最低值阶段维持时间较短,远低于其余潜次,这会导致电池散热时间较短,电芯温度降低幅度较小。而电池电流持续时间相同时,SQW006潜次相对于SQW011和SQW015潜次,电流来回波动更频繁,电池的热量不能较快散掉,电芯温度作业阶段前后温差更小。
纵向对比不同潜次下艏艉主电池电芯温度的变化特点,如表2所示,不同下潜深度时,由于深度越深需要的下潜和上浮时间越长,大深度潜次下电芯温度在下潜阶段会有比较明显的下降,而小深度潜次下电芯温度在下潜阶段基本保持不变。由于不同深度的影响,电池组作业时的环境温度有较大差异,此差异影响了电芯温度相对于初值的最终值,即最大下潜深度时海水温度越低,电芯温度终值与初值的差值越大,说明海水温度主要影响电池的工作环境。
3 副电池电芯温度分析
如图8所示,在下潜、作业及上浮阶段,副电池工作电流保持稳定,除上浮阶段电芯温度保持不变外,下潜和作业左副电池电芯温度均随时间逐渐降低,在作业阶段由于电流存在较小幅度的频繁变化,导致电芯温度出现频繁动,但工作电流变化范围较小,初始温度23℃,浮出水面时5℃。
图9为左右副电池的单体电芯最高温度曲线,可以看出,左右副电池电芯温度总体都是呈下降趋势,但右副电池的温度一直高于左副电池,这说明在实际工作时,两组副电池组负荷有明显区别,导致其工作电流不同,即电芯温度也因此不一样。
不同潜次下左副电池电流、电芯温度与海水温度的曲线如图10所示,与主电池相同,海水温度主要影响电池的工作环境。电芯温度终值越低,但不同潜次下电芯温度与海水温度的差值基本保持相同,为3~4℃左右。与主电池不同的是,由于副电池的负载基本相同,下潜、作业和上浮过程中电池电流基本保持不变,不同潜次之间电池工作电流差异较小,因此不同潜次下电流对电芯温度影响基本相同。
纵向对比左右副电池电芯温度的变化特点,如表3所示。
4 总结
本文以某锂离子电池在4500m深度以内深海环境的实际应用数据为依据,分析了电池电芯温度与所处深度及电池工作电流的关系。电芯温度总体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工作深度即海水温度主要影响电芯温度终值与初值的差值。主电池不同潜次间工作电流存在差异,电芯温度降低的幅度主要与工作电流有关,工作电流持续时间越长,其降低幅度越大,工作电流波动越频繁,其降低幅度越小,副电池不同潜次间由于工作电流基本相同,电芯温度降低的幅度也基本相同。上述分析对锂离子电池在深海环境下的使用提供了重要技术参考。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深海电源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