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国军标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实施条例》第四十一条规定,军用标准化管理条例,由国务院、中央军委另行制定。1984年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了《军用标准化管理办法》,是军用标准化管理的顶层法规依据。
02 国军标的六大特性 武器装备的质量和一般的产品相比,武器装备的质量要满足军品“六性”设计要求,即可靠性、维修性、测试性、保障性、安全性和环境适应性,这“六性”统称通用质量特性,区别于专用质量特性。 1.可靠性:按照国家标准GB 3187-1982 《可靠性基本名词术语及定义》,将可靠性定义为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这种能力以概率表示,也称可靠度。 2.维修性:在规定使用条件下使用的可维修产品,在规定条件下并按规定的程序和手段实施维修时,保持或恢复能执行规定功能状态的能力。 3.测试性:产品能及时并准确地确定其状态(可工作、不可工作或性能下降),并隔离其内部故障的一种设计特性。 4.保障性:系统(产品)的设计特性和计划的保障资源满足平时和战时使用要求的能力为保障性。 5.安全性:产品所具有的不导致人员伤亡、系统毁坏、重大财产损失或不危及人员健康和环境的能力。 6.环境适应性:产品在其寿命期预计可能遇到的各种环境的作用下能实现其所有预期功能、性能和(或)不被破坏的能力。 03 六性分析方法 1.可靠性技术常用方法。一是可靠性建模、预计、分配技术。二是故障模式影响及其危害性分析(FMECA)。三是故障树分析(FTA)。四是潜通路分析。五是电路容差分析。六是耐久性分析技术。七是环境应力筛选。八是可靠性评估。九是可靠性增长。十是FRACAS。详见内容可参考GJB 450A《装备可靠性工作通用要求》等可靠性工程技术标准。 2.维修性技术常用方法。一是维修性建模、预计、分配技术。二是故障模式影响及其危害性分析(FMECA)。三是维修性分析。四是可达性分析。五是标准化与模件化设计。六是维修性验证。七是维修性核查技术。八是维修性分析评价。九是维修性增长管理。详见内容可参考GJB 368B《装备维修性工作通用要求》等维修性工程技术标准。 3.保障性技术常用方法。一是是保障性设计,保障性设计是将保障性的要求、保障资源及费用纳入系统设计的一系列方法和活动。二是保障性分析。三是故障模式影响及其危害性分析(FMECA)。四是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RCMA)。五是维修级别分析(LORA)。六是使用与维修工作分析(O&MTA)。七是保障性试验、评价、验证技术。详见内容可参考GJB 3872《装备综合保障通用要求》等保障性工程技术标准。 4.测试性技术常用方法。一是测试性设计,其主要工作是把产品测试性要求设计到产品中,使产品具有故障检测能力。二是被测单元和外部测试设备之间的兼容性设计。三是被测单元的机内测试(BIT)设计。四是被测单元的结构设计。五是测试性指标制定。六是测试性数据收集与分析。七是测试性建模预计、诊断技术。八是测试性设计准则。九是测试性初步设计与分析技术。十是测试性详细设计与分析技术。十一是测试性验证技术。详见内容可参考GJB 2547《装备测试性大纲》等测试性工程技术标准。 5.安全性技术常用方法。安全性设计是产品实现安全性要求的工程设计,以确保产品在任务过程中不发生导致人员伤亡、健康恶化、设备损坏和环境损害的各种意外事故。安全性设计主要内容是识别在产品中存在的两类危险源:故障危险源与一般危险源,并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加以克服和防止。其中故障危险源是指既导致任务失败(可靠性降低)同时又会引发安全事故的故障;一般危险源是指虽不直接影响任务成败,但存在安全事故隐患的事件。 安全性技术常用方法主要包括:一是安全性设计准则。二是安全性评审。三是初步危险分析。四是系统危险分析。五是使用与保障危险分析。六是设施与设备的危险分析。七是职业健康危险分析。八是安全性试验、评价与验证。详见内容可参考GJB 900《系统安全性通用大纲》等安全性工程技术标准。 6.环境适应性技术常用方法。一是环境分析。二是环境适应性设计准则。三是环境适应性预计。四是实验室环境适应性研制试验。五是自然环境试验。六是使用环境试验。七是环境适应性评价。详见内容可参考GJB 4239《装备环境工程普通要求》等环境适应性工程技术标准。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国外动力锂离子电池标准
下一篇:常见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检测标准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