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博电池网讯: 摘 要 高镍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大、功率密度大等特征,目前得到了广泛使用,但是老化造成的电池容量损失一直是制约高镍锂离子电池高效利用的问题。本工作对高镍/碳硅锂离子电池的老化机理进行了研究,开展了高镍/碳硅型锂离子电池循环老化实验,利用无损和有损测试全面分析了不同寿命阶段的高镍/碳硅三元锂离子电池老化模式并进行验证。分析结果表明,锂离子电池容量衰减呈现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电池容量呈线性损失,容量损失主要由锂离子的损失导致,老化主要机理是SEI膜的生长和负极材料的损失;第二阶段电池容量骤降,容量损失主要由锂离子损失和电导率损失共同导致,老化主要机理是正极材料的溶解与正极晶体的不可逆性改变和电池隔膜的堵塞;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分析不同寿命阶段锂离子电池整体形貌表明电池生产过程中的初始影响对电池老化部位影响明显,XPS测试结果表明正负极表面钝化层在整个锂离子电池循环实验中不断增厚,且负极材料表面存在过渡金属Ni的沉积,极大地影响了电池的储能能力。本工作揭示了高镍/碳硅锂离子电池老化特性和机理,对高镍/碳硅锂离子电池的梯级利用具有重要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 高镍/碳硅三元锂电池;电池容量损失;电化学特性;形貌特征;老化机理 由于传统燃料大都是不可再生能源,且燃烧产物会造成空气污染等危害,而风能和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又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只能在特定条件下间歇性利用,因此锂离子电池目前在众多领域上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国家能源局在《2024年能源工作指导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能源的绿色转型,推进新型能源的高质量发展,为能源结构转型提供动力和保障。 为了更好进入大众市场,新能源材料企业在大幅降低成本的同时需要进一步提高锂离子电池性能,因此层状镍钴锰酸锂氧化物(LiNiXCoYMn1-X-YO2,NCM)材料逐步替代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成为最有前景的一类正极材料。NCM层状结构比容量高、稳定性好,在锂的嵌入/脱嵌过程中其体积变化小于2%,并且由于NCM的倾斜电压曲线,当上限截止电压增加时,可以获得更高的容量和能量密度。为了进一步提高NCM型电池的固有容量,镍钴锰的含量从最初的标准成分(质量比1∶1∶1)逐步提升至镍含量超过80%(质量分数)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相关研究表明NCM811型电池在5 V截止电压下的比容量高达275.5 mAh/g,在4.3 V下可达到约200 mAh/g,且为了提升容量,更多电池生产厂家也采用容量更高的硅石墨化合物(>400 mAh/g)负极代替标准石墨负极(372 mAh/g)材料。 因为高镍锂离子电池初始容量高,在达到动力电池报废节点后仍能提供超过磷酸铁锂电池的储能能力,目前为了对锂电池全生命周期进行合理利用,最大限度利用锂电池剩余容量,大多采用电池梯级利用技术。对锂电池的梯级利用通常以健康状态(state of health, SOH)为指标参数划分为四个梯度,依次将其应用于电动装置(SOH为100%~80%时)、储能装置(SOH为80%~50%时)、低端用户(SOH为50%~40%时)以及对电池进行拆解回收(SOH低于40%时)。但随着正极镍含量增加,锂电池在高于4 V时主晶格会产生气体,导致锂电池容量衰减;负极硅材料高温性能差,嵌锂机制缺陷和膨胀问题也会导致容量衰减。电动汽车退役电池不仅容量减少,电解液消耗和电极材料老化也使得热效应和安全性异于新电池。这些变化直接威胁使用人员安全,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因此全面分析锂电池老化的影响因素,研究锂电池老化机理对延长锂电池使用寿命,增加锂电池使用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前人在锂电池容量衰减机理方面做了大量研究,葛昊等研究了电池多阶段容量损失曲线,发现电池健康状态在80%以下会呈现加速老化形式;潘伟民通过电极形貌观察分析认为锂电池老化与SEI膜的形成和正负极材料损失有关;李浩强等利用气相色谱测定了软包锂电池老化产气成分,认为电解质的反应导致了气体的产生和老化的加剧。但由于实验条件和设备条件的制约,目前缺乏对高镍/碳硅型锂电池的容量衰减特性和老化机理的全面研究。 本工作利用非损伤和损伤型测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老化机理研究,开展了固定节点老化试验,得到了锂电池的节点容量、阻抗谱、差分电压、增量容量等参数,分析了锂电池容量衰减特性,并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原子光谱、电镜形貌观察和光电子能谱对老化机理进行验证。本工作对高镍/碳硅型锂离子电池的梯级利用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1 实验方法与仪器 本工作采用的电池是INR18650 MJ1 18650型电池,理论设计容量为3500 mAh,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OES)测定正负材料分别是NCM811和SiC,通过X射线衍射法(XRD)测定黏结剂为聚偏氟乙烯(PVDF),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测定电解液成分为碳酸乙烯酯(EC)、碳酸二甲酯(DMC);此外相关研究表明该电池电解质成分为LiPF6和LiFSi。实验从同一批次生产的电池中随机选取电池,进行称重并将电池静置于温度为25 ℃环境中3 h后以产品规格书给出的额定容量测试方法进行初始容量标定,充电方式采用恒流恒压(CC-CV)充电,首先以0.2C倍率将其恒流放电至电压达到2.5 V后,静置1 h,再以0.5C倍率恒流将电池充电至4.2 V后恒压充电至电流达到50 mA停止,以此循环3次,标定电池初始容量。经测试电池质量和初始容量一致性较好,可以用于后期实验。随后进行循环充放电测试,老化充放电电流倍率为1C,在锂电池前三次循环和每隔50次老化循环后进行容量标定、增量容量和电化学阻抗测试,并根据电池容量测试曲线结果选取锂电池老化不同阶段进行断层扫描和拆解实验。 1.1 无损电池测试 电池静置于温度为25 ℃环境中3 h待温度稳定后进行电性能测试,差分电容电压测试电流倍率为0.03C,充放电电压范围为2.5~4.2 V,测试仪器为新威电池循环仪。采用电化学工作站进行交流阻抗测试,阻抗测试频率范围为图片 Hz,扰动电压为5 mV,测试仪器为上海辰华电化学工作站。采用计算机断层扫描仪进行内部结构无损检测,测试仪器为蔡司产Xradia 520 Versa。 1.2 有损电池测试 电池经历循环老化测试后,采用0.5C充电至容量100%,静置24 h后,在手套箱内进行拆解。采用蔡司产GeminiSEM 500型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不同老化程度的极片以及隔膜微观形貌进行检测分析。采用Thermo产Scientific ESCALAB 250Xi型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对不同老化程度的极片进行表面元素的成分和价态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锂离子电池容量特征分析 如图1所示,整个锂电池加速老化过程可以分为三段,容量标定老化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1(a)曲线中出现的阶段性容量回升是由于在容量标定过程中存在极化和去极化的过程造成的电池容量回升[18]。在循环老化实验初期,电池容量衰减呈线性下降模式,在老化350圈左右时,锂电池老化速度出现明显陡增,加速老化放电容量迅速降至初始容量10%以下,但标定容量仍呈现匀速下降状态。在430圈后,锂电池加速老化过程放电基本保持不变,但容量标定时的放电容量陡然下降。由于容量标定获取的电池容量更能反映电池实际使用过程中容量衰减特性,因此选取锂电池标定容量转折点前后电池健康度为80%和40%的电池进行计算机断层扫描和拆解后理化分析,进一步研究锂电池在两个阶段的老化机理。 图1 锂电池容量保持率:(a) 加速老化保持率;(b) 容量标定保持率 2.2 锂离子电池电化学分析 电化学阻抗谱测试(EIS)是研究锂电池内部电极界面反应机理和容量衰减机制的一种方式,通过等效电路模型拟合能够得到影响电池反应的动力学参数和电池阻抗。本工作测量了不同老化程度电池阻抗信息,见图2(a),并采用等效电路量化了各部分阻抗的增长规律,见表1,其中图片在EIS谱上表现为一个点,反映的是电导率损失(CL),主要由集流体腐蚀、黏结剂分解导致;图片和图片在EIS谱上表现为两个半圆,反映的是锂离子损失(LLI),主要由电解液分解、析锂和固体电解质界面膜(SEI膜)增长导致;而图片在EIS谱上表现为一条斜线,反映的是电极活性材料损失(LAM),主要由电极活性材料分解、晶体结构改变和过渡金属溶解导致;对各个老化模式进行定基增长率(FBGR)计算,图2(b)为各个老化模式的定基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出在高镍/碳硅锂电池老化过程中,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LLI是第一阶段主要的老化模式,LLI和CL是第二阶段主要老化模式,而LAM在整个老化过程中表现得较为恒定,说明高镍/碳硅型锂离子电池在循环老化第一阶段主要由SEI增厚和析锂导致容量的损失,而老化第二阶段由于黏结剂分解大大加剧了容量衰减的程度,这与Anseán等在磷酸铁锂/石墨锂离子电池上发现的负极中的(LLI)和电极活性材料损失(LAM)主导了容量损失的老化模式不同,而与Xie等发现电池阻抗的升高主要归因于电荷转移电阻的增加现象相同,表明高镍锂离子电池存在与磷酸铁锂不同的老化机理。 图2 不同健康状态锂电池EIS谱图和FBGR曲线 (a) EIS谱图;(b) FBGR曲线 表1 锂电池各阻抗表 差分电压(DV)反映了活性物质在脱离和嵌锂过程中的相变,图3中LG MJ1电池差分电压在1.89 Ah处的峰值表明了图片到图片之间的相变。石墨的进一步相变在约0.5 Ah时以峰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两峰值之间距离的变化表征了负极石墨存储能力的变化。0.17 Ah和0.2 Ah处的两个峰值都是由于硅-石墨电极的电位在脱锂化过程中平稳上升。因此,两个峰值之间的距离被用来描述硅的储能能力。2.7 Ah和3.1 Ah的局部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的距离代表了正极材料NMC的储能能力。可以看出在老化过程中,与硅相关的储能峰最先消失,其次是石墨负极的峰,最后是正极材料峰。表明在老化过程中,负极的老化的速度要远远大于正极,在老化循环过程中负极材料的损失和电极副反应现象要比正极严重。增量容量(IC)反映了单位电压内材料所含的容量,其特征峰代表了电化学反应,通过观察图4可以发现在3.4 V左右的峰与负极锂化相关,该峰在电池循环前期发生了明显的减弱,表明负极损失在前期占容量损失主要原因。在4.1 V左右,锂电池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相转变峰,该相变峰为H2相向H3相的相转变峰,而相转变峰会导致材料晶胞参数的变化,降低正极材料储能能力。该相变峰在循环老化后期衰退明显,这表明高镍材料导致的锂镍混排加剧,正极活性材料电化学稳定性降低导致了后期的电池容量损失。 图3 锂电池差分电压 (a) 第1圈;(b) 第1~550圈 图4 锂电池差分电容 通过电化学测试分析,可以把高镍/碳硅锂电池全生命周期老化机理归纳如下:在第一阶段,容量损失由负极材料的损失和负极SEI膜增厚造成的负极嵌锂能力下降导致;在第二阶段,由于极片的大面积变形,阻碍电解液与活性材料接触造成正极颗粒结构破坏,从而加快了电池副反应速度,电池容量迅速衰减。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废旧磷酸铁锂电池回收工艺研究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