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汽车在全球加速普及, 各国纷纷升级电池安全与技术标准,一场围绕动力电池“规则制定权”的竞争正悄然展开。动力电池标准决定了电池在碰撞中是否起火、充电速度能有多快、甚至退役后如何回收。建立完善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标准体系具有多方面的重要作用:降低事故风险:通过规定电池在各种滥用条件下的测试要求,如过充、过放、短路、挤压、针刺、热冲击等,确保电池在正常使用和极端情况下都能保持稳定,减少起火、爆炸等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推动技术创新:标准的制定和更新能够引导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促使企业不断改进电池的性能、安全性、循环寿命等,以满足更高的标准要求。加强技术交流:在标准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各国企业和专家可以进行技术交流和合作,分享经验和技术成果,推动全球动力电池技术的共同进步。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一些标准对电池的回收利用、材料的可回收性等方面提出了要求,促进了动力电池的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资源的浪费。促进低碳发展:标准对电池的碳排放、能源效率等方面进行规范,推动动力电池产业向低碳、绿色方向发展,有助于实现全球的碳中和目标。2026年7月1日,中国“史上最严电池安全令”GB 38031—2025将正式实施,其核心要求直击行业痛点:即使电池内部短路发生热失控,也必须不起火、不爆炸。•安全门槛提升:从被动防护转向主动预防,倒逼企业研发高安全材料(如固态电解质)和智能监控技术。•测试场景扩展:新增底部撞击、快充循环等真实工况测试,覆盖更多风险场景。•全生命周期管理:强化回收利用标准,推动“生产-使用-退役”闭环,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风险。表1:《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5》表2:中国动力电池标准汇总
除了强制性的GB38031,中国还有一系列推荐性国家标准(GB/T)规范动力电池的其他方面,如:•GB/T31484: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循环寿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31486: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性能要求及试验方法。•GB/T34013: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产品规格尺寸。•GB/T34015:车用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梯次利用/拆解规范/余能检测/材料回收要求等系列标准。相对于国内,国外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标准制定较早,并于2010年后进行了细化和更新,欧盟和北美地区在近些年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欧盟:强制电池管理系统(BMS)记录健康状态,要求热失控后烟气不得危害乘员,推动固态电池等高安全技术应用。•欧盟:2027年起要求电池含50%再生锂、90%再生钴/镍;碳足迹分级标签(2026年)倒逼企业优化生产工艺。•印度/韩国:限制镉、铅含量,强制回收测试报告,减少重金属污染。•北美:UL认证虽非强制,但未通过则难以进入主流供应链(如特斯拉、通用)。•欧盟电池护照:2027年起需记录原材料溯源、碳足迹数据,中小企业可能因合规成本高(如数字化追溯系统)退出市场。•美国《通胀削减法案》:要求2027年电池80%关键矿物来自北美或自贸伙伴,迫使中企在美/墨建厂。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是汽车电动化转型的主要引擎。新能源汽车产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动力电池产业高质量发展。动力电池标准体系通过安全兜底、技术牵引、产业协同、绿色约束、贸易规则五大功能,不仅保障终端产品可靠性,更深刻影响全球产业链分工格局。随着固态电池、钠离子电池等新技术商业化加速,标准竞争将成为中美欧日韩角逐下一代能源存储话语权的核心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