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组串式储能技术
该系统通常由电池簇、储能变流器(PCS)、能量管理系统(EMS)及配套的集装箱结构等核心部件组成。
在充电过程中,PCS将电网或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提供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向电池簇充电;在放电过程中,PCS则将电池簇所储存的直流电逆变为交流电,送至负载或回馈至电网。
各电池簇均独立连接至相应的P设备,此类“一簇一PCS”的架构设计,实现了对每一电池簇单元的精细化监控与管理,如同为每个电池单元配备独立管理员,保障其运行的高效性与可靠性。
在安全性方面,组串式储能系统采用基于电池簇的独立热管理机制与分布式消防设计。当某一电池簇发生热失控或其他异常时,系统可迅速隔离该故障单元,有效抑制热扩散,显著提升系统的整体安全性与火灾防控能力。
在灵活性方面,组串式储能依托高度模块化的架构,支持根据实际应用需求灵活调整系统容量。其最小功率单元为50kW,并能够通过多模块组合实现不同功率与容量的配置。该系统单柜体积紧凑,便于运输与安装,广泛适用于工商业用户侧、共享储能、新能源配套储能等多种场景。此外,该系统还支持新旧电池混合使用,用户可根据需要灵活进行扩容或补充电量,这种模块化组合方式极大提升了部署与使用的便捷性。
在运行效率方面,组串式储能系统在直流侧无并联结构,采用“一簇一PCS”独立管理策略,从根本上杜绝了环流引起的电芯一致性失衡及簇间“木桶效应”等问题。即使发生单簇容量衰减,也仅局限于该簇输出,对系统整体充放电性能影响较小,从而延长系统循环寿命,提升全生命周期内的总充放电量,最终实现更高的收益水平。
02 5MWh组串式储能电池集装箱系统详解
(1)作为储能系统的核心部件,电池的性能直接关系到整个系统的可靠性与经济性。目前,磷酸铁锂电池因其高安全性、长循环寿命和较低的综合成本,已成为储能应用的主流技术路线。典型应用如宁德时代推出的5MWh EnerD系列液冷储能预制舱系统,体现了该电池技术在规模化储能中的实际运用。
(2)储能变流器(PCS)承担电能双向转换的关键职能,实现对储能系统充放电过程的精确控制。在充电过程中,PCS将来自电网或可再生能源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为电池组充电;放电时,则执行逆变换流,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回馈至电网或供给负载使用。
(3)电池管理系统(BMS)负责实时监测电池组的电压、电流与温度等关键参数,提供过充、过放及过热等多重电气保护,并借助电池均衡技术维持电池单元间的一致性,从而有效延长电池组的使用寿命与运行可靠性。
(4)能量管理系统(EMS)作为储能系统的协调中枢,根据电网调度需求与电池实际状态,制定并执行合理的充放电策略,以实现系统整体运行的优化控制与能量调度。
在技术创新方面,该储能系统同样展现出多项突破。
首先,系统集成液冷热管理技术,借助冷却液在电池模块间的循环有效导出热量,保障电池工作在最佳温度区间。以阳光电源PowerTitan 2.0储能系统为例,其采用“全液冷”设计(液冷PACK结合液冷PCS),并引入AI仿生热平衡技术,具备速冷、微冷与加热三种控温模式,可基于电芯状态、环境温度与运行工况智能切换策略,在提升散热效率的同时,显著降低辅助能耗达45%。
其次,系统采用模块化架构,将整体拆分为多个可独立运行与维护的子单元。用户可依据实际用电需求灵活配置系统容量,支持快速扩展与调整。该设计不仅有利于规模化制造与便捷运输,也大幅缩短了工程部署周期,降低了全生命周期成本。
此外,智能监控与管理系统的引入显著提升了系统智慧化水平。依托物联网与大数据的支持,运维人员可远程实时监视系统状态,评估电池健康度并进行早期故障预警,从而实现及时干预与优化控制,进一步提高系统综合能效与运行可靠性。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船舶动力电池与车用动力电池相同吗
下一篇:重载型AGV电池系统完整方案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