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在手套箱中进行。将EC、EMC按体积比3∶7加入聚四氟乙烯瓶中配成混合溶剂,再将锂盐LiTFSI和LiODFB按不同物质的量比(见表1)溶解于上述溶液中。配制后封口,静置24h后待用。
Al/Li半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中的LSV测试结果见图1。从图1可知,Al/Li半电池在5组电解液中进行LSV测试,电流强度在3.1V处开始增加,对应着LiODFB的氧化分解。
随着LiODFB加入量的增加,各电解液体系的氧化电流强度也随之增强。Al/Li半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中的CV测试结果见图2。从图2可知,所有电解液的首次循环,在3.1V处均有电流增强的现象,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E1电解液的腐蚀电流进一步增大,而其余电解液的腐蚀电流都趋于稳定。据此认为,E1电解液在70℃下不能完全抑制铝箔腐蚀。 CV测试结果表明,在70℃下,LiODFB的加入,可缓解LiTFSI基电解液对铝箔的腐蚀,但含量要超过0.3mol/L。
LiCoO2/Li半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中的循环性能见图3。从图3可知,E1组半电池在70℃下循环60次以后,放电比容量骤然下降,原因在于E1电解液不能完全抑制铝箔腐蚀,导致正极材料从集流体上脱落。
LiCoO2/Li半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中倍率性能测试结果见图4。从图4 可知,在不同倍率下,E3和E4组半电池的放电比容量要高于其余3种电解液体系的。在经过高倍率的充放电后,E3和E4组半电池的容量衰减也相对较缓。这说明,E3和E4电解液体系在充放电过程中,电极表面形成的CEI膜足够稳定,能抑制高倍率充放电过程的极化现象,减轻不可逆容量损失。
LiCoO2/Li半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中的CV曲线见图5。不同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见图6。从图5可知,每组半电池均有一对氧化还原峰,分别对应于Li+的嵌脱过程。
E1和E5组半电池氧化峰和还原峰之间的电势差偏大,表明这两组半电池的极化现象较明显,原因是E1电解液中的LiODFB含量较少,在 70℃ 高温下不能完全抑制铝箔腐蚀,从而导致电池的极化现象加剧。从图6可知,E5电解液中的LiODFB含量过多,导致电解液体系的离子电导率降低,使得电池的极化现象加剧。对比图5中各组半电池的峰电流比可知,E3和E4组半电池的比值最接近1,说明可逆性最好。这也表明,E3和E4电解液可在电极表面形成优异的CEI膜。
LiCoO2/Li半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中的首次充放电曲线见图7。由图7数据计算可知,各个电解液体系下的半电池,首次循环的库仑效率均较低,E1~ E5组半电池首次循环的库仑效率分别为98.1%、98.3%、96.9%、97.3%和96.2%,原因在于半电池在首次循环过程中,会消耗一部分的Li+在电极表面形成CEI膜。E1和E2组半电池的放电比容量较高,是因为LiTFSI的含量较高,使得电解液离子电导率增大。
LiCoO2/Li半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中EIS见图8。从图8( a)可知,随着LiODFB的含量增加,阻抗增大。这是由于LiODFB的加入导致Li+电导率下降,使得电子传输和离子扩散减慢。前25次循环性能测试的结果(图3)也表明,随着LiODFB的含量增加,放电比容量降低,二者可以互相佐证。
LiCoO2/Li半电池在不同电解液中循环后,电极表面的SEM测试结果见图9。E1组半电池在循环的过程中,铝箔被腐蚀,导致电极材料从铝箔上脱落,电池在循环到100次之前就已经失效,而其余4种电解液体系下的半电池均能循环100次。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40℃超低温锂离子电芯设计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