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陕西欧卡电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欧卡智舶)11月19日报道,针对游艇码头的清洁痛点:采用人工打捞垃圾的原始方法,清洁难度大、安全风险高、干扰因素多、清洁效果不一;白天清洁作业会影响码头正常运营;游艇码头布局受地形、空间影响,同时要兼顾泊位设置和航道通畅性,卫生死角清洁难度大,公司推出了一款小型无人驾驶清洁船SMURF(见图1),该船适用于码头水域清洁,尤其是众多船舶覆盖下的港口隐蔽水域。
Part 01 SMURF速览 无人清洁船SMURF由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无人清洁船领导者欧卡智舶研制,其具有如下特点: (1)毫米波雷达+双目识别算法:能精准有效地识别并清理垃圾。 (2)智能感知算法:对清洁场景进行判断,从而选择最佳的清洁模式,以便对漂浮物高效清洁。 (3)自主决策:针对漂浮物覆盖密集区域,可对重复路径进行多次清理,确保清洁效果;针对无漂浮物的区域,可快速通过,从而节约时间、提升清洁效率。 (4)独有的避障算法:由于水面环境下垃圾往往都聚集在障碍周边,因此SMURF独有的避障算法,除正常躲避障碍物外,可实现0.1m超近距离贴边行驶,使边边角角都能清理干净。 (5)智能巡检:搭载AI摄像头、LED显示屏、智能喊话模块,实现港口、岸线日常巡检,满足人员落水以及乱扔垃圾等违规行为的安防巡检需求。 (6)全天候工作:当无人船电量低或垃圾满载后,可自主返航至岸基进行充电,无需人为干预,可快速且有效解决清洁难度大、夜间作业、劳动力不足等问题,真正实现智能化、无人化和全天候清洁。 Part 02 水面清洁船研究现状 随着对水域污染的重视和环保意识的增强,国内外许多国家针对具体的水域污染情况,投入大量的资金研制了多款自动化、智能化程度较高的水面清洁船舶。 国外对水面清洁船的研究起步较早,技术已经相对成熟,目前已拥有多个不同的型号,如美国UMI公司研制的Trash CatTM系列清洁船(见图2)、意大利GLOBECO公司研制的“Dolphin”清洁船(见图3)、西班牙Beach-Trollers公司研制的Solid系列清洁船(见图4)、荷兰环保技术公司RanMarine开发的“WasteShark”无人清洁船(见图5)、韩国海洋研究院研发的“海洋清洁”号清洁船和日本研制的“BayClean”海洋环保型船等。其中,“WasteShark”无人清洁船配备有:传感器,用于测量水质、水深、温度、盐度等;软件系统,用于分析周围的环境情况,以便根据天气或潮汐及时调整路线方向;激光成像技术,用于识别附近物体并在探测到物体时调整其位置;GPS信号追踪设备、船载摄像头,用于避免与港口的船只发生碰撞。 国内近年来也投入大量资金研制了一系列水面清洁船,如中船重工集团七〇一、七〇四研究所研制的“清漂一号”清洁船(见图6),中船重工集团七〇四研究所、上海海事大学和上海水域环境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的“世纪之光”水面清洁船(见图7),华海造船有限责任公司研制的“鲁青海洁”水面清洁船(见图8),苏州飞驰环保科技公司研制的水面清漂船等。以上提到的水面清洁船主要适用于江河、湖泊及海洋等大型水域,因体积大、机动能力差、成本高等而不适用于小型水域。 针对小型水域漂浮垃圾的清理,许多科技公司、研究院所及高校研发了一系列小型的水面清洁船,如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智能研究所研发的一款“风光互补”水面机器人(见图9)、欧卡智舶研发的水面清洁无人船、昆明理工大学研发的一款水陆两栖的清洁船等。其中,“风光互补”水面机器人动力来源于大容量电池、风力和太阳能发电混合电源系统,解决了长时间持续巡航的动力问题;采用视觉和雷达双模目标识别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自主研发了水面目标路径优化和自主避障等智能算法,解决了全局路径规划和局部实时避障问题;融合多模导航系统、三维电子罗盘、驱动器自动调速控制技术、高带宽无线数据实时传输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解决了水面目标自动控制问题。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一篇:水面无人艇——来自东方的威胁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