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 92578 部队和西北工业大学 航海学院联合发表了一篇名为《深海锂电池关键技术研究与发展》的综述,文中谈到:
提升水下装备的自带能源储量主要可通过以下 3 个方面展开: 1)研制新体系锂电池,如中科院物理所等国内科研科院所提出的 500 kg/Wh的全固态锂电池等新型锂电池技术; 2)深海承压锂电池组,突破锂电池自身承压特性,释放水下装备储存空间; 3)可赋性形柔性锂电池,充分利用水下装备现有的异构空间,提升锂电池空间利用率。 总结了目前深海锂电的电池研究进展:
西工大、物理所、北理工,惠州亿纬锂能等多家单位开展了不同体系锂电池组劣化机理及受限空间下热安全控制技术研究,掌握了高湿度环境下电池组多物理场耦合失效的表征参数及影响规律,揭示了锂电池成组后的长时劣化机理,设计了水下装备锂电池组的单体电池不一致性筛选策略以提升在不同场景下锂电池组的一致性效能输出,为未来水下装备超大规模锂电池成组的安全性评估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基于氟化碳的高比能特性,为了提升水下装备长航时,大航程工作能力,中电 18 所、中船712 所、惠州亿纬锂能等开展了高比能氟化碳材料工艺研制,掌握了氟化碳在水下高效工作的放电机制,研制了超高质量比能量的锂/氟化碳技术,在有限重量下,大幅提升目前锂原电池的能量密度,增强了水下装备的续航能力。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