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能电池系统是一种用于存储和释放电能的系统,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可再生能源整合、工商业以及住宅等多个领域。以下是关于储能电池系统的详细介绍:
技术原理
储能电池系统主要由蓄电池系统、电池管理系统(BMS)、储能变流器(PCS)、能源管理系统(EMS)、消防和温控系统等组成。系统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实现电压和容量的灵活配置。
• 电池管理系统(BMS):BMS对电池组的使用过程进行管理,监控各单体电池的状态,维持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状态一致性,避免电池状态差异造成电池组性能衰减和安全性问题。BMS实行两级控制架构:电池管理单元(BMU)和集中管理单元(CMU)。BMU负责电芯级别的控制,包括电压和温度信号监控、均衡控制、荷电状态(SOC)估算、电池健康状态(SOH)估算和热管理控制。CMU负责模块级别的控制,包括系统继电器的控制、告警信号输出、与外部设备的输入输出。
储能电池系统的工作原理主要涉及电能的存储与释放过程,以下是其详细的工作原理:
电能存储过程
• 充电原理:当储能电池系统接入外部电源进行充电时,外部电源为电池提供电能。以锂离子电池为例,充电时,外部电源的正极与电池的正极相连,外部电源的负极与电池的负极相连。在电场力的作用下,锂离子从电池的正极材料中脱出,经过电解液,嵌入到负极材料中。同时,电子在外电路中从外部电源的负极流向电池的负极,再从电池的正极流向外部电源的正极,形成闭合回路。这个过程中,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于电池内部。
• 能量转换与存储:在充电过程中,电能通过电化学反应转化为化学能,并储存在电池的活性物质中。电池的活性物质在充电时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使得电能以化学键的形式固定下来。例如,在铅酸电池中,充电时正极的二氧化铅被还原为硫酸铅,负极的海绵状铅被氧化为硫酸铅,同时电解液中的硫酸浓度增加,电能以化学能的形式储存在电池内部。
电能释放过程
• 放电原理:当储能电池系统对外供电时,电池内部发生与充电相反的电化学反应。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材料中脱出,经过电解液,重新嵌入到正极材料中。同时,电子从电池的负极经外电路流向正极,为外部负载提供电能。在这个过程中,化学能重新转化为电能,为外部设备供电。
• 能量输出与控制:储能变流器(PCS)在电能释放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PCS可以将电池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以满足不同负载的需求。同时,PCS还可以根据电网的要求和负载的变化,精确控制输出电能的电压、频率和功率等参数,确保电能的稳定输出。此外,电池管理系统(BMS)实时监测电池的状态,包括电压、电流、温度、荷电状态(SOC)等参数,根据这些参数对电池的充放电过程进行精确控制,防止电池过充、过放、过热等异常情况的发生,确保电池的安全运行和性能发挥。
系统协调工作
• 能源管理系统(EMS)的作用:EMS是储能电池系统的“大脑”,它负责对整个系统的能量流动进行管理和调度。在充电时,EMS根据电网的电价、负荷情况以及电池的状态等因素,合理安排充电时间和功率,优化充电策略,降低充电成本。在放电时,EMS根据负载的需求和电网的运行状态,协调电池的放电功率和放电时间,实现能量的高效利用和电网的稳定运行。例如,在电网负荷高峰时,EMS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系统向电网释放电能,缓解电网压力;在电网负荷低谷时,EMS可以控制储能电池系统从电网吸收电能进行充电。
• 消防和温控系统的保障:储能电池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热量,如果热量不能及时散发,会导致电池温度升高,影响电池的性能和寿命,甚至引发安全事故。因此,温控系统对电池的工作温度进行实时监测和调节,通过冷却或加热装置,将电池的温度维持在适宜的范围内。同时,消防系统在电池出现异常情况,如过热、起火等时,能够及时启动灭火装置,防止火灾蔓延,保障储能电池系统的安全运行。
应用场景
• 电网侧储能:储能装置在电网侧的应用主要安装在输配电侧,用于调频调峰、备用容量、缓解线路阻塞和维持电网稳定运行。储能系统通过在用电高峰期提供备用电源,帮助稳定电网,确保电力供应满足需求,防止停电。
• 用户侧储能:用户侧储能应用主要为需求侧响应和峰谷价差套利。用户在电网负荷较小时利用储能充电,在负荷较大时利用储能供电,达到降低电网负荷的目的,同时可实现价差套利。
• 工商业储能:工商业储能系统可以提供备用电源,通过调峰降低能源成本,并帮助整合可再生能源。企业可以在电价较低的非高峰时段储存能源,并在高峰时段使用储存的能源,以避免高昂的能源成本。
• 住宅储能:住宅储能系统允许房主储存来自太阳能电池板或电网的能源,储存的能源可在停电期间或夜间使用,减少对电网的依赖,确保稳定供电。
技术进展
•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技术成熟度高,目前在新型储能市场占据主流地位。磷酸铁锂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长循环寿命和相对成熟的技术路径,成为储能系统中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之一。
• 液流电池:液流电池凭借其容量和功率性能相分离的独特优势,同时具备长寿命、安全性高等特点,较为适用于大型长时储能场景。随着产业链的不断成熟和规模效应显现,其全寿命周期总成本将与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相近。
• 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系统效率高、高低温性能优异,电池的结构和组分简单,更易于回收再利用。当实现规模化降本后,将具有大规模应用的发展前景。
未来展望
新型储能技术将呈现多元梯级协同发展的态势,未来将向高安全、低成本、大容量、高效率、集中式、数字化、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发展。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持续下降,储能电池系统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