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使用指南
一 引言
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市场规模逐渐增大,作为核心部件之一的二次可充电电池逐渐受到广泛关注。锂离子电池作为最常见的可充电二次电池之一,是高校和科研机构研究的热点。而近年来,由于电池自身性能欠佳和使用不当等原因,电池安全事故时有发生,使得锂离子电池成为了高校实验室内存在的重要危险点之一。 为加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管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了《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使用指南》(GB/T 42729-2023),自2024年3月1日起实施,提供了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指导和建议,以及可能发生危险的相关信息,对于从事锂离子电池相关研究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结构框架
01 可能发生的危险 02 对设备制造厂商的建议 03 对终端产品用户的建议 04 对维修人员的建议 三 可能发生的危险和产生原因
01 漏液 漏液可能会直接对人体构成化学腐蚀危害,或导致设备内部绝缘失效间接造成电击、起火等危险。 产生的原因: 包括但不限于因鼓胀、泄气、挤压、磨损等导致电池内部电解质泄漏。 02 过热 过热可能直接对人体引起灼伤,或导致设备绝缘等级下降和安全元器件性能降低,或引燃可燃液体。 产生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电池的冷却和散热功能失效。 因电池故障导致电流增加。 电池使用环境温度过高。 保护功能失效导致电池异常发热。 03 电击 电击引起的生理反应取决于电流值的大小和持续时间及其通过人体的路径,直接危害人体。超过直流值60V 的电压被认为是危险电压。 注:具有逆变功能能够输出交流电压的产品,其电击危险见GB 4943.1。 产生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接触正常情况下带危险电压的裸露零部件。 正常情况下带危险电压的零部件和可触及的导电零部件间的绝缘被击穿。 从带危险电压的零部件流向可触及零部件的接触电流。 04 起火 起火可能直接烧伤人体,或对设备造成着火危险,同时可能产生影响人体健康的有害气体。 产生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电池内部热能积聚过多,且温度达到内部可燃物质燃点。 电池内部可燃气体聚集,且温度达到其燃点。电池外部零部件燃烧引燃电池或电池组。 05 爆炸 爆炸时构成部件或组成部分抛射出来,可能直接危害人体,或损害设备。 产生的原因包括但不限于: 电池内部热能和气体积聚过多,且内部压力超出外壳的承受能力。 电池外部过热等其他因素导致电池内部产生大量热量或气体,且内部压力超出外壳的承受能力。 四 对使用者的建议
1 充电和放电 使用过程中按照制造厂商规定的充放电条件,且使用与电池或电池组相匹配的充电装置进行充电; 使用过程中选取干燥、开放的环境对电池或电池组进行充放电,避免在复杂环境下充放电(除电池制造厂商允许的条件外,如相应的IP防护等),如高温、高湿等,以免造成短路、腐蚀或相关保护功能失效; 电池和电池组处于正常工作温度下操作,避免电池或电池组在超出制造商推荐的温度范围外工作; 充电前清理电池或电池组周围环境,避免周围堆积可燃物,远离易燃易爆区域; 电池或电池组设计防反接保护,若无此功能,使用时注意电池或电池组的极性。 2 长期放置 若设备长时间不使用,按照制造厂商的要求进行处理; 放置时清理电池或电池组周围环境,避免周围堆积可燃物,远离易燃易爆区域; 对于长期贮存后的电池或电池组按照制造商规定的时间周期及方法进行充电恢复,以获取最佳的性能。 3 预防异常情况 电池或电池组充电过程中不被使用,除制造厂商预期设计可以使用情况外; 电池或电池组充满电后及时停止充电,避免长时间连续充电; 使用过程中不对电池或电池组进行过充电或过放电,以避免电池发生漏液、过热、起火、爆炸等危险; 在连接电池和充电设备、装置以及使用电池或电池组时不强制改变电池尺寸,不使用硬物撞击电池,防止尖锐物刺破电池;不破坏电池的包装、外型等;不使电池处于跌落、振动等状态,避免由于物理因素导致的危险发生; 电池和电池组避免被金属项链、曲别针、发卡等金属物接触,以减少短路的可能性; 避免婴幼儿接触电池或电池组,防止儿童撕咬、摔打、吞咽等,特别是满足小零件测试的小型电池或电池组。 4 异常情况处理 使用时若发生误用应立即按照制造厂商提供的合理可预见误用的处理措施进行处理,以避免电池漏液、高温、爆炸、起火以及其他危险; 电池或电池组浸水后,应按照制造厂商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一般情况下不宜继续使用; 在使用或充电期间,如发现电池有过热、散发异味、变形或其他异常之处,立即停止使用或充电,并按照制造厂商规定的要求进行处理; 如发生误吞电池,应马上就医。 5 维修建议 电池和电池组的维修宜通过指定的专业人员进行。 以上为针对实验室使用锂离子电池开展实验工作的安全管理要点选摘,更多详细内容可点击下述链接查看: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使用指南 GB T 42729-2023.pdf 五 结语
《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使用指南》(GB/T 42729-2023)为开展锂离子电池相关研究的实验室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性意见,是保障锂离子电池相关实验安全的重要举措。请相关学院和实验室认真学习《锂离子电池和电池组安全使用指南》的各项内容,并落实有关要求,促进学校的安全绿色发展。
声明: 本网站所发布文章,均来自于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一篇:锂电池的安全要求
能量密度:125-160Wh/kg
充放电能力:5-10C(20-80%DOD)
温度范围:-40℃—65℃
自耗电:≤3%/月
过充电、过放电、针刺、 挤压、短路、
撞击、高温、枪击时电池不燃烧、爆炸。
动力电池循环寿命不低于2000次,
80%容量保持率;
电池管理系统可靠、稳定、适应性 强,
符合国军标要求。